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经合义,亦达者之令图。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患。公之兄弟,功名盖世,当涂用事有年矣,朝臣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胜数哉!又,储后以所欲不行,每切齿于执政;公虽自结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弃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请立晋王,在贤兄之口耳。诚能因此时建大功,王必永铭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
笔者用现在流行的话来总结一下宇文述劝说杨约用的方法,八个字——最坏结果,自行脑补。除去前面几句人应该识时务、保持节操、恪守正道的道理外,宇文述向杨约传达的主要信息就是:你兄弟二人处境危险,太子杨勇不喜欢你们权高震主,很多人对你二人也是虎视眈眈、觊觎已久,虽然你们和皇上交情不浅,但是皇上哪天一旦驾鹤西去,那么你们将失去庇护伞。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杨广扶上太子之位,以后才能稳如泰山。宇文述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宇文述把最坏的结果间接地通过杨约摆在了杨素面前,并且让他自己去想象一旦失去杨坚这把最大的保护伞他会有什么下场。
杨约一方面收受了这么多财物,另一方面也确实认为杨广此人有计谋有远略,辅佐他以后定能步步高升,宇文述又分析得这么头头是道,所以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前去向杨素讲明此事。
杨素听了之后有什么反应呢?关于他的反应,《资治通鉴》、《隋书》等史料中的记载略有不同。《资治通鉴》里说:
素闻之,大喜,抚掌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赖汝启予。”
从《资治通鉴》里的记载来看,杨素对此事应该是信心满满,并且非常乐观,认为废长立幼这种事不是什么难事,应该着手操办。但是在《隋书·文四子传》里记载的杨素的反应却是:
素瞿然曰:“但不知皇后如何?必如所言,吾又何为者!”
“瞿”按照《说文》的解释意为“隼之视也。”大家都知道鹰隼这类鸟眼睛比较大,眼神非常犀利,所以常用这个字来形容惊异的表情。与《资治通鉴》的记载相比,杨素显然没有那么乐观,他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惊异,在惊异中也包含着一定的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当然是顾虑独孤皇后的意见和想法。
究竟哪种记载更为可靠我们并不好深做考究,但笔者认为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逻辑也能通,而且也能与宇文述劝说杨约的一番话吻合。合起来怎么讲?应该是杨素初听此事,非常惊讶,开始询问独孤皇后的意见。宇文述在此前已告诉过杨约“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所以杨约也就顺理成章地告诉杨素说独孤皇后全力支持此事,然后杨素抚掌大笑,说:“我考虑得这么周全,却仍然忽略了这一点,多亏您启发了我。”
杨素为什么敢帮助杨广行废立之事?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杨素性格使然。我们分析一下《隋书·杨素传》中的一段记载:
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临寇,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餘人,少不下十数。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三二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士股慄,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
杨素虽然屡立战功,为大隋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绝对能属隋朝名将之列,但是他的战法太过残暴,面对累累尸骨犹能“言笑自若”,他的胜利是以无数将士的生命和“股慄”为代价的。我们透过杨素的战法,可以窥见他性格中的一些特质。杨素是个“唯成功主义者”,他很难接受失败的结果,并且做事雷厉风行,持之以恒,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惜手段、不计代价。这是杨素从小“有大志”使然,但也是他内心脆弱极端化的一种体现,这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弱点。此外通过杨素此前的所作所为,我们还能推测出杨素身上兼有嫉妒成性和贪得无厌两个缺点。这两个缺点的根本来源仍然是他脆弱的内心,并通过与宇文述的交往体现出来。杨素嫉妒谁?很显然是高熲。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同僚之间互相倾轧是历朝历代都要发生的事情。高熲与杨素同为隋朝开国元老,但杨坚登基后,他为尚书右仆射,高熲则为尚书左仆射,虽皆是丞相一级的高官,但隋朝时以左为尊,所以高熲的权力仍然比杨素要大一些。加之杨素本身就对权力有着无限的追求,现在对他来说正是超越高熲的最佳时机,他怎么会不动心呢?没有人不会冲动,尤其是在面临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更是如此,这是天性使然,英雄不一定能够克制住这种冲动,所以才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能够克制住这种冲动的是圣人,杨素是英雄,但是他离圣人的境界,还差得太远太远。
第二,高熲和杨勇对于杨素来说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