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熲曰:“有神告晋王妃,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熲长跪曰:“长幼有序,岂可废乎!”上默然而止。独孤皇后知熲不可夺,阴欲去之。
高熲不仅反对废长立幼,而且是“长跪”着反对,这个动作彻底触动了独孤皇后内心最不愿意揭开的伤疤。从这时开始,独孤皇后便有了拔掉高熲的想法。此后,她利用接连发生的三件事,一步步把高熲拉下神坛。
第一件,小妾生子事件。高熲的夫人去世之后,独孤皇后给隋文帝说:“高仆射都那么大年纪了,现如今夫人去世,身边也没有人照顾,我看你不如再给他娶一个吧。”隋文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毕竟高熲为自己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丧妻再娶也不违反老婆的一夫一妻原则,所以就答应下来,让人去把高熲找来。高熲来到大殿上,隋文帝先开口了:
“爱卿,你为我大隋开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近日听闻贵夫人不幸染病身亡,寡人非常悲痛呀!爱卿你年事已高,怎可无人服侍?寡人做主,再给你张罗一个,如何?”
高熲一听这话,叹了口气,慢吞吞地说:
“臣已经一把年纪了,每天退朝之后,在家吃斋念佛。陛下圣明,处处为臣着想,臣不胜感激。但是臣实在年迈,早已无此念想了。”
隋文帝一看高熲如此开心见诚,也就不再提此事了。
几天之后,高熲身边的一个小妾产下一子。杨坚听说之后非常高兴,但是偏偏惹恼了另一个人——独孤皇后。从独孤皇后就杨勇偏爱云昭训一事而非常恼怒便可以推断出来,她对纳妾之事尚且怀恨在心,更不用说小妾生子。她抓住这个机会,在隋文帝面前狠狠地将高熲批了一顿:“陛下您还能再信任高熲吗?之前您说再给他娶一个,他推脱吃斋念佛,原来是另有他图!他这不是当着您的面撒谎么!现在这个骗局被揭穿,陛下您还能再相信他吗?”
且不论独孤皇后对此的反应是否太过极端,但至少这件事给我们后人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高熲。读《隋书·高熲传》前半部分,我们往往会惊叹于高熲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谦虚让功的品格,不过高熲在这件事上表现得不够谨慎。虽然在古代,男人纳妾并不是不光彩的事,但在废立太子将行未行这个最敏感的时间点上,高熲放纵了自己,没有考虑到独孤皇后的反应。小妾生子,本为喜事,但对于高熲来说,无疑为他打开了通向深渊的大门。
《隋书·高熲传》记载了隋文帝听到独孤皇后言论之后的反应:“上由是疏熲。”
第二件事,征讨高句丽。高句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政权,存在时间大约在西汉后期到唐中前期,领土大致在今天我国境内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朝鲜半岛。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国王高元进犯辽西,被当时的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但是隋文帝杨坚很不开心,他认为高句丽乃是弹丸小国,竟然如此嚣张,不把我中原大国放在眼里。于是杨坚任命自己的小儿子汉王杨谅为帅,高熲随行,率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但是高熲认为此举断断不可,出征之前,他苦苦进谏,认为正值雨季,山高路险,又有河水阻隔,对我军非常不利,而且从长安进发到辽东,路途遥远,战线拖得太长,一旦后勤补给跟不上,那么整支远征军或有全军覆没之危。
高熲分析得的确没错,但是隋文帝杨坚会听吗?很显然是不会的。一者隋文帝有自己的考虑,毕竟讨伐高句丽是关乎国威的大事;二者隋文帝自小妾生子事件后已经对高熲有所怀疑和疏远,自然不会听从他的言论,所以杨坚仍然坚持出兵,征讨高句丽。
事情果然不出高熲所料,汉王杨谅此次出兵,最终无功而返。《隋书·高祖下》记载:
(十八年乙巳)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九月乙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
高句丽不可不谓隋朝的克星,杨坚面对高句丽政权一筹莫展,后来的隋炀帝发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亦不得,此为后话。这次远征失利之后,最倒霉的不是汉王杨谅,而是高熲。独孤皇后借题发挥,她对隋文帝杨坚说:“熲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独孤皇后的话什么意思?她认为高熲是带头反对东征高句丽的,但现在迫不得已被文帝派去,所以在东征路上他一定没有尽心尽力,致有今日之败。笔者认为,独孤皇后这番话讲得无凭无据,我们很难讲高熲究竟有没有为东征尽心尽力,但独孤皇后仅因为他反对东征就给他安一个“不负责”的过失显然是无稽之谈。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独孤皇后这样讲并非没有她自己的考虑——她不单是为了自己和高熲的私仇而这样说,更是为了隋文帝杨坚而这样说。
历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田丰极力反对袁绍要与曹操“决成败于一战”的想法,而应凭险而守,与曹操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袁绍为稳军心而将田丰下狱。后来袁绍战败的消息传到河北,有人对田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