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太炎弟子论师说三  一士类稿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6book.cc/42037/12.html

兹更接孙思鹁由天津来两书,有所讨论,并录于俾参阅焉:

书一:承视姜君书,弟之所知己尽前楮,惟愿言之怀,犹有绪馀,足以渎听者。昔韩昌黎有言: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盖人人之思维,离主观几无客观,故见仁见智,未易强同。姜君固兼宗并研廖氏、海宁王氏之学者也,馀杭先生之说适与两氏相反,姜君立言自不能无所依违。他不具论,至谓近世治学之歆向在于求真,先生治学之歆向在于求用,异乎吾所闻矣。先生与王鹤鸣书(见文录二)曰:“足下云,儒术在致用,故古文不如今文,朱陆不如颜李。仆以九流著于周秦,凡为学者,非独八儒而已。经师授受,又与儒家异术。商瞿高行铎椒之流,尝事王侯,名不颃裣灾如孟荀鲁连也。《春秋》断狱,《禹贡》治河,三百篇当谏书,无过以典训缘师,不即曲学干禄者为之。汉之循吏吴公张释之朱邑黄霸,少驽如韩延寿,皆以刀笔长民,百姓戴德。仲舒乃为张汤增益苛碎,尝仕江都,民无能称,侔于千驷,此则经术致用,不如法吏明矣。周官九两,曰儒以道得民。郑君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今颜李所治六艺云何?射御犹昔,礼乐即已疏陋。其言书数,非六书九章也。点画乘除以为尽矣,贩夫贩妇以是钩校计簿,何艺之可说。仆谓学者将以求是有用与否,固不暇计。求六艺者究其一端,足以尽形寿,兼则倍是。泛博以为用,此谓九能之事,不可言学。近且翁同、潘祖荫之徒,学不覃思,徒捃摭《公羊》以为奇觚,金石刻画,厚自光宠,然尚不足言致用。康有为善附会,媚以拨乱之说,又外窃颜李为名高,海内始彬彬向风,其实自欺。诚欲致用,不如椽史识形名者多矣。学者在辨名实,知情伪,虽致用不尚,虽无用不足卑。古之学者学为君也,今之学者学为匠也。为君者南面之术,观世文质而已。为匠者必有规矩绳墨,模形惟肖,审谛如帝,用弥天地,而不求是则绝之。韩非说炳烛尚贤,治则治矣,非其书意。仆谓学者宜以自省。”是先生之学固以求是自揭矣。未闻先生晚年定论有违前说也。

书二:鄙作《馀杭先生伤词》有“勤求经训,务期有用”之语,与先生自述学贵求是不贵致用之说若有殊,其中尚待释疑。盖夫子自道之言与因材施教之说异。学以求是为第一义谛,而致用已落第二义谛矣。《伤词》追述遗训,与其复弟函中语相类。其言曰:“若言精求经训,非自《说文》《尔雅》人手不可。足下疲于吏事,恐不能专意为此,但明练经文,略记注义,亦自有用。”足表学人之治学与俗吏之向学迥不可同日语。然求是与致用云者,特各有所重轻而已,实则言其异,则所谓一致而百虑,言其同,又所谓殊途而同归者矣。先生之言学,侧重求是,而亦不废致用。综观先生致王鹤鸣及至诚书,其意之重轻所在,读者可自得之也。

太炎弟子论师说四

复接姜君由巴黎来书讨论如下:

孙君第二次辩论,已见《周报》三期。近以一小小译事,书案纷沓,日不暇给,而孙君申辩已非旧时论点,故不欲再有所论列。顺间再翻《周报》,似觉仍有不能已于言者,再拉杂为阁下陈之。

前书“求真”“求用于救民”之言,本为举世之纷纷者发,得孙君一揭,此义益彰,不胜欣快;然果无申释,则不仅不足以解世人之惑,即孙君亦未必能相谅矣。

凡有所成就之学者,必有其道之“全”,然发言盈庭,不能无因时因地而有所摇演谢短,故吾人之论是者,当先得其“全”,得其全,则是非正反真寓之语,厄言曼衍之辞,皆各有其归向,亦各有其相得之谛。自休宁戴君以来,其言足以抗代而确有其“全”者,馀杭先生其人也。弟所见馀杭先生之“全”,即第一二两书末段所申之辞,而第一二两书又皆为此“全”而分解条析者也,即无一语不为此“全”辩。孙君于弟前书条辩分析之言,既已无说,而独标举此义,于弟立论之基,似尚有未晰,而引用证据,似又是先生为某一部分说法之言(辩见后),有所摇演谢短者,孙君岂仅见其分而未见其全欤?

且即以孙君标举之义而论。(弟言“求用于救民”,孙君裁为“求用”似已非本义,今且不细论)所谓“求用”与“求真”,其实并非对立之两事。弟言求用于救民,然未尝言先生“不求真”,惟先生求真之态度,与今世学人异。今之学者为真以求真,而先生则为用以求真。苟以俗设喻,则先生有一付救民之心,而以此必笼照一切学术,世人则只有向往之学术,而不顾其他。此为推心之论。再以学设喻,举大者言,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之说为解。先生盖以求为外王之思而修内圣之道者也。更以儒言为喻,则益觉明白,即大学格致修齐之义,今人求学,为格物而格物,致知而致知,前书所谓依他起信者也。先生则意在为修齐而格致,不关修齐以上者不必格致,既格既致,即是求真,故不反对求真,亦且拥护求真,弟亦不言先生不求真。其实举中国数千年来儒者一贯之精神而言(甚至于老庄),便无不是以求用为歆向,凡稍涉哲学之门者,皆能道之。孙君所闻与弟有异,故以此两事为对立,仅为先生争一“


第十一章太炎弟子论师说三(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