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也吃不完,你帮帮我。”穆子清见状,立马端着粥往他这边送。
穆子期回过神来,瞪了一眼穆子清:“不用,知道你们心疼我,我能吃饱。”他们中午这一顿会买些馒头放在路上慢慢吃。
倒是陈香和刘延知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们才是吃不饱的,每顿饭都要自己掏钱另买。
不知道是不是受以前的影响,他们可以穿破一点,但吃一定要吃好吃饱,不肯轻易挨饿。
*
就这样走了五六天,从一开始的不断路遇行人到现在隔小半天才能见到一处村落,穆子期也看烦了路上的景致。
刚开始他还是很有兴趣的,一路上他仔细观察过,这些村民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房子有白墙黛瓦的,有红砖显露出来的,还有直接用青砖盖的,屋顶则是从茅草到瓦片都有……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的精气神格外好,就算还是面黄肌瘦,他们的神情照样流露出对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除此之外,他们时不时还能在某一个大点的村庄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每次听到读书声,迁移的队伍总会把脚步放慢,穆子期注意到这些流民们的眼神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羡慕……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世人对读书人总会高看一眼。比起从军,人们更乐意自家的小孩读书。当然,他们这次迁移有军队的护送,在和大夏的士兵接触后,又知道他们的福利待遇,村民们羡慕的对象又多了一个。
如果家中有人当兵,那这家就可以免税两年。士兵如果死亡,还可以得到一笔厚厚的抚恤金……种种待遇和穆子期前世听说过的差不多,总之当兵好处甚多。
不过在大夏当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像大金国,现在那边据说是个男人都能被抓壮丁,大金的兵丁大部分比一般的地痞流氓好不到哪里去,哪像大夏,里面的将士有知识有文化。
经过十五年的辛苦栽培,穆子期发现大夏已经培养出一批属于自家的班底,这些用新知识武装起来的文武人士才是大夏最坚实的支持者和既得利益者。
“奶奶,如果以后我能进学舍念书,我一定去。”想到这里,穆子期就走到老叶氏旁边轻声说道。
坐在牛车里的老叶氏一听,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她的心情霎时舒缓起来。话说自从上次大孙子和她说过打算从军后,她就一直在苦恼,生怕大孙子真的会去做,没想到他现在突然想通了。
“好好好,能读书一定让你读,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老叶氏笑眯眯道,“我看大夏国还是很注重教化的,这人啊,一旦注重教化,这人心就安定了。”
这话让穆子期不由得一愣,没想到他家奶奶竟然还有这种见识!
老叶氏又看了看正窝在她旁边睡得迷迷糊糊的穆子清和穆圆圆,压低声音道:“以后三郎也送去念书。”大概穆家是读书起家的,她一直认为想重振家声就得读书,而毫无疑问,她把希望放在穆子期身上。
不提她对穆子期的感情,单是逃荒路上他表现出来的能力就让老叶氏相信,自家的大孙子以后一定会有出息!所以即便现在穆家从富裕变成她眼中的“赤贫”,她还是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
“一起读。”穆子期笑道,又和老叶氏说了几句闲话,怕吵醒弟弟妹妹,他只好跑到车辕处和赶车的陈香并排走。
牛车走得并不快,所以走路的他还能跟上,更别提这是在队伍里,为了保持速度的一致,他们这些有车一族被安排在一起,前后左右都是牛车,想快也快不起来,反而要时时注意,专心驾驭。
“大郎,你上来坐一会吧。”陈香忙叫道。
“不了,我再走一会,现在不累。”穆子期知道陈香会说自己自找苦吃,可是他觉得这是锻炼自己的一种方式,不能老在车上坐着。等到达清溪村后,虽然刚开始还有陈香帮忙,但之后家中的一切都得他自己扛起来,所以保持身体健康是必要的。
在这种不断赶路、休息,单调重复的日子中,随着队伍各自分开,他们这一行人慢慢变得越来越少,半个月后,穆子期等人终于到达平安县。他们过县而不入,在这里停留一天,又很快被带回自己选择的村落。
去芙蓉镇的路上,他们这一行的人已经变少了,等到了清溪村后,剩余的队伍继续往前走,那里有比清溪村更偏僻的村庄。
总算到了!
当见到自己以后生活的地方时,大家疲惫的精神顿时一振,双眼放光地看着眼前这一幕。
穆子期同样如此,只见不远处有几座山,更远的地方也是山连着山,山上郁郁葱葱的,离他们最近的山并不高,半山腰上似乎还有一些残垣断壁。再看山脚下,这是一片还算平整的荒地,地上的茅草前不久刚被烧过,地面还是焦黑的,整个荒地面积颇大,起码可以住三十户人。
除去左边被烧过的荒地,他们的右边就是一大片抛荒的田地。这片田地夹在两座山中间,他们对面的那座山下则有一条小河,水不知有多深,从这边朝对面看去,只能看到阳光下泛起的一阵阵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