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她:“你过来。”
程子衣下纤瘦的身影明显顿了一下,她转过身来,“老师可是有什么事吩咐我做吗?”
“茶壶放下,到我这儿来。”他说着,从笔山上挑了支笔。等她走过来,他把笔递给她,“拿着。”
青辰双手接过笔,打量了一番。笔头是上好的白狼毫,很是柔软细腻,笔斗那一小段是象牙,笔杆是用碧玉制成,上面还雕着青竹叶纹,十分精致通透。这笔很好看,就是有点重。
“困不困?”他问,俊目微睨她。
青辰捧着笔,不明所以地摇摇头,“不困。”
宋越点点头,拍了拍桌边摞得很高的一沓文书道:“这些都是被徐阁老压下的奏疏,时间长的有半年多了,短的也有一个月,这两日才到了我这里票拟。将这百来份奏疏按日期给我拟一份清单,再列上上疏之人姓名、官职、事由,明天给我。”
百来份?沈青辰看了看那叠奏疏,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玉笔。
宋越的视线跟随着她的目光,“你那支笔是用和田玉做的,要比其他的都重得多,正好适合练字。”
“……”
他把书案俐落地收拾了一下,在侧面给她辟出一小块地方,“就在这里写吧。”说完,他自己就坐到了书案后,背靠着舒服的扶手椅,再次埋头于未拟好的文书。
沈青辰应了是,然后就自觉地搬来圆凳,在他身边坐下。她不敢再说话扰他,开始一本本地阅看、整理奏章。
这一堆折子,既有六部三寺等中央行政机构的,也有各地方衙门递上来的。所奏之事也包罗万象,有破旧的,也有立新的,有收钱的,也有花钱的,有拍马屁的,也有要请辞的。涉及的人员也十分广泛,上至要祭天的皇帝,下至要收割的百姓,北边有蒙古鞑靼,南边有东瀛倭寇。
光看这些折子,青辰已经大约知道整个国家的运转情况如何。
在这些折子里,有一大部分是痛陈朝廷积弊和弹劾官员的,大约是因为触及了徐党的利益,所以才被徐延压着不批,他们好有时间转圜。现在青辰看的这些都已经是徐延放行的,想来要么是徐党已经解决了问题,要么就是事态严重,徐延弃车保帅了。
青辰看着,忽然想到了徐斯临。那日课后他来说服自己,一张俊脸没了往日的无赖模样,看着很是认真,漆黑幽直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下睑的一点点眼白让他看着有些固执和霸道。他说她心性太软,劝她学会断臂保身,如今看来,他的心性果然是自小受徐延影响很深。
日后真正做了官,他也会为了自己舍弃别人吗?
微微摇摇头,将那个人先放到一边,青辰开始拟写清单。
窗外,月浅灯收。
在这一方宁静的室内,融融灯光包裹着埋头于国政的师生二人,香炉里幽幽散发出逶迤的香气,时光静谧而悠长。
写了一会儿,青辰忽然反应过来,凭自己的身份,应该是没有权力看这些奏折的。老师竟让她全都看了,让她一夜之间就对大明的国事有了粗略的了解……是他太忙了忘记了吗?
她想开口问他,却见他在认真地处理公务,一张完美侧颜认真而严肃,双唇抿着,密直长睫温顺覆在黑眸上,眼睛几乎不眨一下。
“这么有空看我,可是写完了吗?”宋越很快感受到了明明温和却扰人的目光,头也不抬地问。
青辰立刻低下头,“还没有。”
她提着玉笔正要去蘸墨,正巧宋越的笔也伸向了砚台,一时间,两人在砚台上方都停住了,视线交汇在一起。
墨干了。
宋越的眼梢抬了抬,“要我替你研磨吗?”
沈青辰愣了一下忙摇摇头,“学生不敢,自然是由学生来。”
她搁下笔,走到砚台前,扶着袖子就开始慢慢研磨,纤长的手指捏着墨锭,细细的手腕在灯光的照拂下发出细腻的光泽。
宋越看了眼就收回视线,脑子里闪过四个字——红袖添香。
很快,青辰把墨研好了,把砚台轻轻往宋老师那边推了一下,“老师,好了。”
宋越蘸了下墨,继续悬笔。他用的是左手。
沈青辰回忆了下,方才他明明用的是右手。她看了一眼他新写下的字迹,饶是左手也胜自己百倍,忍不住问:“老师素日都是用左手写字的吗?”
“也不是。右手写累了,便换换左手。”
沈青辰有些吃惊,左手能写字的人本来就少,左右手都能写字的人就更是少。怪不得他能者多劳,怪不得他会这么聪明,也怪不得他会说自己的字跟他十岁时写的一样。
她瞄了一眼墙上的书法,没有落款,是一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副字虽不同于奏折上他写的台阁体,但两排字迹龙章凤姿,刚中有柔,浑然一体,隐隐透着什么关联。
“墙上这副字,老师是用那只手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