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孔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牛  解码三国英雄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4) 目录 下一页(2/4)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6book.cc/70854/39.html

三国志》,我这里仅就孔明给赵云的那三个锦囊妙计做些理由陈述。

为什么说孔明给赵云的三个锦囊妙计是子虚乌有呢?

我们只需把以下两个问题澄清就知道了。按《三国演义》的说法,东吴招亲是周瑜的主意,并以此把刘备困死在东吴,使刘备与关羽、张飞天各一方,那么他就不可怕了,这是其一;其二呢?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到东吴成亲,刘备本人害怕,不敢去,是孔明主张、支持刘备,才去的,并派赵云等人随行,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妙计,让赵云分别在关键时刻拆开。对于这两种说法,《三国志》有不同的说法。《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用《江表传》内容有如下记载:“先主与庞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庞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不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孤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这段话明确了一个问题,到东吴娶亲,是刘备自己的主意,孔明反对刘备到东吴娶亲,孔明不但反对而且“其意独笃”。接着刘备这个话题,还有两个问题做具体澄清。

其一,周瑜向孙权报告,劝孙权留住刘备,到底说了些什么?

其二,“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分析是否正确?

《三国志.周瑜》传对此有具体交代:“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这段话证实了周瑜向孙权秘密上疏的具体内容,也就说建议孙权用宫室美女困住刘备,让其与关羽、张飞分开,然后派象周瑜这般有才华的人节持关羽、张飞,带领他们打仗,事情就成功了。现在您还因为害怕他,还割让土地让其发展,这样下去刘备肯定不好控制。对周瑜的建议,孙权没有同意。其理由是“权以曹公在北,当广揽英雄,又恐刘备难卒制,故不纳。”(《三国志.周瑜》传)这段内容澄清了两个问题,一是孙权没有采纳周瑜的意见;二是证实了刘备对孙权的分析(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是正确的。既然孙权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那么,刘备在东吴就没有什么危险,刘备在东吴没有危险,锦囊妙计即使有也派不上用场。

周瑜上疏孙权的内容又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从周瑜上疏的内容看,东吴招亲不是周瑜出的馊主意,简单地回答了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那么东吴招亲是谁的主意呢?二是周瑜反对割让土地给刘备,那么谁赞成割让土地给刘备呢?

对于第一个人问题,《三国志.先主》传作了回答:“权稍畏之,进妹固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渐渐地畏惧刘备了,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此巩固孙刘联盟。由此澄清了东吴招亲不是周瑜的主意,而是孙权自己的主张。

对于第二个问题,周瑜反对东吴割让土地给刘备,那么是谁主张割让土地给刘备呢?对于这个问题《三国志,鲁肃》传有交代:“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操。”刘备到京城会见孙权,请求借荆州之地给他,对于这个问题,只有鲁肃一个人主张孙权应借土地刘备发展,用来共同对付曹操。英雄所见略同,孙权采纳了鲁肃的主张。

至于刘备是怎样离开东吴回到荆州的,《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用《山阳公载记》作了交代:“乃昼夜兼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下结论:刘备到东吴成亲一是不需要锦囊妙计;二是从有关文字资料记载看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之类的记载;三是刘备回荆州虽然是昼夜兼行,这也是刘备自己心虚而加急赶路,是自己主观上的缘故;四是也没有见到赵云随行的记载。由此可以断定:刘备到东吴娶亲,孔明授予赵云锦囊妙计之说子虚乌有。那么,孔明未卜先知的神仙形象也大打折扣,我们也不要用“事后诸葛亮”过分责备那些事后恍然大悟的办事者,也没有什么“事前诸葛亮”好崇拜。

真正的锦囊妙计,有可靠记载的当属于曹操,大家可以翻阅《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然后再去翻阅《三国志.张辽》传,便可知道曹操的锦囊妙计是有根有据。只是曹操的锦囊妙计不是放在袋子里,而是放在锦盒里。

四,“孔明三气周公瑾”,没有的事。

只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都会津津乐道,过目不忘。其过目不忘的原因,是因为周公瑾的愚衬托了孔明灯智;诸葛亮的智使人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其中孔明二气周公瑾,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妇幼皆知。根据以上第三点的分析,其实这些故事都不存在,只是作者罗贯中异想天开的虚构。

五,关于“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三国演义》不惜笔墨、重点演绎的一个似乎神话般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裴松之在为之作注的时候,就从四个方面加以了否定。

其一,“空城计”的双方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当时,诸葛


第三节 孔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牛(2/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