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部分  上古秘史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5/7) 目录 下一页(5/7)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6book.cc/79823/21.html

呢。”

次日,帝尧等渡过北江,一路南行又过了中江,路上所见的一切人民,情形都与以前无异。一日,刚刚到南江边,只见对面一座大岛上,两个山峰都笼罩着一阵赤云,如烟如火。但细看起来,又似乎不是云,一阵一阵都从下面上腾,仿佛和火烟一般。

大众看了不解,忙找了土人来问。土人道:“这座山叫作浮玉之山,从前并没有什么赤云的,自从圣天子即位的那年起,才冒出这一种赤云来,终年不断,非常之好看。后来有人前往调查,才知道它的山下有一个深x,x中的水色其赤若火,那水蒸气上腾,就变成赤云了。(说到此处,在下又有一种理想。

原来天目山上,东西各有一个大池,如人之目,后人所以取名叫作天目,按照地理学上讲起来,山上有湖泊的,大半是火山喷火口的遗迹。那么这两座天目山,在古时当然是个活火山。

帝尧的时候,有这种现象,或者那时正在喷发,因为古代的人不知道有这种原理,以为是应着帝尧火德之运,作为祥瑞,因而有此传说,亦未可知。还有一层,山名浮玉,可见四面有水,而且必不甚高峻。当时长江之南江,系从天目、黄山两大山脉之间流出,照现在地势看起来,决无可能之理。但是南江故道,在历史上历历可考。因此足见天目山,在当时不过为长江之一岛,且不甚高,后来因为它是火山的原故,土地不绝的升高,所以山势大变。南江故道,既然逐渐涸绝隔断,而浙西一带土地亦逐渐高出水面,那浮玉山,亦渐变为现在崔嵬突兀的天目山。这都是在下的理想,究竟是不是,须待博雅君子的教正了。

闲话不提。)

且说帝尧君臣,听了那土人一番话,大家亦莫名其妙。雇好了船只,正要渡江,只见前面江中,一只小船载着三四个人,开到岸边。帝尧觉得里面一个瘦瘦的人非常面善,因为他是穿衣着屐的中原人,不是断发l体的岛夷,所以特别注意,不知在何处曾经见过的。正在想时,早有一个侍卫走来,向帝尧说道:“这个人,就是那年在藐姑s山遇着的那个人呢。”

帝尧一听,恍然大悟,知道就是许由了。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下看他上岸之后,就迎上前去向他施礼,说道:“许先生,难得在此地相遇,真是天缘!”许由出其不意,还要想推托,不肯承认。羲叔上前说道:“主上为寻访先生的原故,由箕山到沛泽又到这里,还想渡江而南。一片至诚之心,亦可谓无以复加。先生若推托,未免绝人已甚,使千古好贤之君主失望了。”许由听到此句,方才向帝尧拱手答礼道:“承圣驾屡次枉访,鄙人自问一无才德,只好逃遁,不敢相见。现在又承千里相访,尤觉不安之至。”帝尧刚要答言,老将羿道:“此处非聚谈之地,就请许先生到船中坐坐吧。”

当下不由分说,就拥着帝尧、许由到雇定的大船中坐定,帝尧就和许由倾谈起来。起初都是些虚套泛话,后来许由要想观察帝尧的志趣,便问道:“帝此刻已经贵为天子,坐在华堂之上面,向着两个魏阙,享受人君的荣耀,自问生平,于志愿亦可谓得偿了。”帝尧道:“不是如此。余坐在华堂之上,觉得森然而松生于栋。余立于棂扉之内,觉得森然而云生于牖。

虽面双阙,无异乎崔嵬之冠蓬莱。虽背墉郭,无异乎回峦之萦昆仑。余安知其所以安荣哉?”许由听了这活,知道帝尧志趣不凡,的确是个圣主,亦倾心的陈述。两个人足足谈了大半日,方才停歇。帝尧佩服之极,因此就拜许由为师,在船中留宿两日。许由告辞,帝尧尚要再留。许由道:“圣上自须南巡,鄙人亦有俗事待理,且待将来到冀州再见吧。”于是订了后期,许由上岸,仍旧徒步芒鞋飘然而去。当下羲叔就向帝尧道:“如今虎林山可以不去了,一径到三苗国去吧。”帝尧道:“是。

”赤将子舆道:“前面离黟山不远。这座黟山,是当初黄帝与群臣在此修炼成仙的地方。便是野人,亦曾在此随侍多年。那山上仙草灵药随地皆是,并且有生汞可以炼丹,有玉浆可以解渴,真是一个仙灵之府。野人自从攀龙不成之后,隐居匿迹时常到此来居住,多则十余年,少则六七年,所有百草花丸,大半在此山上采制的。现在帝既到此,不可不瞻仰瞻仰祖宗的遗迹,而且可以扩一扩眼界。”帝尧听了,亦以为然,随即渡过南江,一径向黟山而来。

到了山下,山路愈走愈仄,帝尧君臣多舍了车子,徒步而上。赤将子舆是熟游之地,一路走一路指点。大约黟山大小山峰不可胜计,最大的有三十六个,内中一个天都峰,尤为高峻,从下面望上去,高约四千仞光景。众人跟着赤将子舆,都向此方而行。须臾之间,忽闻砰訇之声,远望前面,只见山顶一道瀑布,层折而下,大小共总有九叠,上如银汉接天,下如渴龙赴海,真正可说是天下之奇观。到了一处,有一块大石,大家就在石上休息,赏玩那瀑布的奇景。远远望见四面的山容,半y半暗,云雾都从脚下而出,如絮如绵,氤氲不已,方才知道此身已经走人云中了。赤将子舆道:“天将下雨,此地不可久留,上面有房屋,可以栖宿。”

大众听了,急急上行,果见有房屋不少,原来是黄帝那时所留下的。虽则年岁已久,但是常常有人修茸,所以并不颓败,现在还有几个百姓居住


第 21 部分(5/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