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方法学的重视若此。
通过对心学的学习,缪希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在日后的著作中,曾经多次提到医生的精神境界问题,可见他对医生的内心修养是十分重视的。
比如他曾经写到:“凡作医师,宜先虚怀”,“苟执我见,便与物对”,“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至人,终不获益”,意思是说作医生的,一定要谦虚,否则固执己见,那么你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那么即使你天天和圣人再一起,你也会一点儿东西都学不到的啊。
上面这段话出自缪希雍著名的“祝医五则”的第四则,是他对一个好的医生的要求,探讨了如何修心的问题。
有网友提问,学习中医和学习古文有关系吗?作为一个学中医的,知道怎么用草药不就得了,还需要搞什么学问弄懂古文吗?
恰巧,就在缪希雍对医生提出的五则要求的第二则,就是他对读书识字的要求。
他说:“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他要求医生要“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就是说,如果文字功夫不好,读书可能会影响领会的,这样也就会影响到救人。缪希雍对此重视之极,竟然放在了第二则的位置。
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吗?顺手给您举个例子吧。
明朝有个名医叫戴元礼,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医生的诊所,正好看见一个患者拿着包好的药走出来,就在这时,突然看见那位医生从诊所里追出,向那个患者嘱咐:“煎药的时候一定要把一块锡放进药里啊,别忘了,放块锡!”
这位戴元礼就很纳闷,这是个什么用法儿呢?要加入锡熬药?
戴元礼也真谦虚,就进去直接向这位医生请教:“您为什么要放锡呢?”
那位医生很不谦虚,不屑地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熬药时要放入锡吗?”(小建中汤要求放入的是高粱饴糖的“饴”,也写作“饧”)
戴元礼这才明白,原来这位医生读书不好,把“饧”字给当成了“锡”字了。
由于自己对古文的不熟悉,导致不知道有多少患者是和着锡熬药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从军队出来后,缪希雍已经是一个豪气冲天,身体健壮的年轻人了,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间。
民间的高人只要是他听说了,那就一定要去拜访学习。
当时在无锡有一位名医,叫马铭鞠,这位马铭鞠治病据说很有一套。
缪希雍听说后,立刻前去拜访,在一般情况下,像马铭鞠这种医生的技艺是不大会轻易外传的,但是,缪希雍有着一颗赤诚的心,他靠着自己的真诚打动了马铭鞠,于是,马铭鞠就让缪希雍跟随着自己,把自己的学问都传给了缪希雍。
以一颗真诚的心向学,没有人会不愿意教给你的。
在马铭鞠先生那里,缪希雍果然大开眼界。
举几个例子吧,这位马先生非常擅长治疗性病,当时的中国,随着对外改革开放,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随着外国商船进来了,东南一带的性病已经非常流行。
有一天,一个叫李行甫的人,患了梅毒,在前医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水银等药,结果导致这个患者三天以后出现了舌烂的症状,牙也掉了,咽喉也溃烂,弄得满屋子都是秽气,吐出的腐烂的r跟猪肝一个颜色,这个情况,甭问,什么都没法儿吃了,大小便也不通了。
请来的医生一看,得,没法儿治,拜拜了您呐,您自个儿挺着吧。
这位李行甫这个后悔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我要是不去那个春香楼,不就没这事儿了吗?
后悔有什么用啊,接着请医生吧,于是就请来了马铭鞠。
马铭鞠一诊断,就说:“这是中了水银的毒啊,现在患者肚子虽然胀,但还没到坚硬的程度,说明水银的毒还没有致命,首先要解毒处理。”
这个解毒的方法听着很恐怖,他拿来了一些黑铅,然后用大量的甘草、桔梗、金银花等药熬,熬好了后给患者喝一些,再用剩下的洗患者的手足。
结果,第二天,患者开始从大小便排出很多黑水,病情就开始稳定了。
然后,又用了些外用的药吹到嗓子里,又口服了些解毒的药,这个患者后来就痊愈了。
看来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的中国,医生们曾经想了许多方法来解决梅毒的问题。
缪希雍看了以后,认真地学习,并且把这些方法后来都记录了下来,写在了书里。
还有一个患者,是个青年人,叫倪仲昭,他患的是喉癣,也是喉咙里的疾病,其他的医生怎么治疗都不见效,结果是整个喉咙开始烂了,吃的东西必须是面粉熬烂,仰着头才能咽下,每次咽的时候都要哭一场。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于是请来了马铭鞠。
马铭鞠一看,说:“这不是外感的风火毒,你曾经患过梅毒吗?”
青年人说:“没有啊?”
马铭鞠接着问:“那你的父母患过梅毒吗?”
青年人恍然大悟:“是啊,他们患过,是治愈了三年后才生的我。”
马铭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