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收拢不好边军,每每奏章回京,都是指责边军里某某将领不服号令不听指挥之类的,甚至将某些损失较重的敌军扰边,都怪罪到那些人身上去。
当然唐端谨提到的这些人,在边关,还有一个统一的出身,叫程家军。
从前,程家军就叫程家军,那自编的番号,是震聋发馈的,是叫嚷出来,能让北辰兵裹足不前的。
只是后来程家军从程老侯爷扶持今上登基后,到如今已经过多次整编,尤其现在的程侯爷程向骥领导之后,就再没叫过程家军。至少在兵部的来往文书里,在上报朝廷的所有奏折里,再没出现过“程家军”这三个字。
但边军知道,与边军相关的人也都知道,这三个字并没有湮灭。唐端谨他啃不下来边军,就因为程家军虽然整编来整编去,但底子仍然是那个铁血的铁板的程家军。
朝廷也因此处置了几个人,但绝不可能处理一批人。这些人,都是在边关征战驻守多年的人啊,个个都是身有军功的人啊。
如今北辰已经从小股试探,到现在规模越来越大,从扰边明显变成入侵,并且北辰朝廷往边线集结的军队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如何能先动他们这些将领?不担心军队哗变也得担心到时无人可用吧。朝廷因此十分手软。
程家军并没有因此动到什么筋骨,但唐端谨做为程家的姻亲大舅子,那对程家军不动声色却不遗余力的指摘,甚至对程侯爷病卧中仍不放权的咄咄不满,这种态度相当耐人寻味。
唐端谨做为钦差,依旨行事却束手无策,挺让人怀疑他的能力问题的。他为了自辩而将责任推给程向骥,原也说得过去。
可是实际上,程向骥虽然病得反复昏迷了,但朝廷并没有撤他的职缴他的印,说明他还是边军统帅,人家不阻拦他行事就是遵旨了,并没有义务把什么权利都交给他。
再者程家军是个什么形势,皇帝知道得相当清楚。所以皇帝若不是专门找茬的,便不会因此怪罪他。你唐端谨能交差即可,并没有必要上折对人家插刀吧?
年底时候,宫中珍妃赏府里年节礼,还特意遣太监问了程向腾这件事儿,并且郑重提醒他,和姻亲要交好,要处得象个姻亲……
程向腾连着眉头皱了好几天。
这天他就语气沉沉跟武梁讲了。然后,武梁就跟着也默了。
唐端谨这般行事,自然是他没把程家当姻亲,是他不够意思。珍妃却要程向腾去交好?
唐家有什么,唐端谨有什么?世家,禁卫军,边军??
这一年里的血雨腥风已经刮得很强劲了,珍妃她竟然想掺一脚?
作者有话要说:
☆、第77章.你来选
其实仔细想想,珍妃就算有心,她也什么都做不了。程向腾一个副都指挥史,能帮她做什么?多练几路兵马给她包抄人家去?并且包抄也只能明着包抄了,那些糟兵头们连刺客那样的精细活儿都做不了。
甚至程家军都不好使。别说程侯爷躺倒了,就算还健壮着,得驻守边关呢。离京城千遥万远的不说,宫闱朝堂那些诡谲算计,兵头们懂吗?又不可能对政敌象对真敌人一般大刀扫过,秋风卷落叶。
他们最多在身后让她仗个声势而已。
难道还真兵临城下玩政变?没那么大魄力吧?
这么想着,也就释然了。
既然珍妃让交好唐家,于是武梁就帮着把年礼备得厚厚的,让程向腾送去唐家,示好一番。
实际上不久前,两家才友好会过面。那是在唐氏的周年祭上,唐夫人携女儿媳妇上门,态度还都相当的友好。记得那时,唐夫人执着程老夫人的手,叫着程向腾“姑爷姑爷”的,比唐氏在时还亲热几分。
唐夫人就象心疼亲亲儿子一般的语气,拍着亲家母的手背催促着,“月盈去了竟有一年了,想来还跟昨儿一般的事儿呢……只可怜了姑爷,竟是生受的这一年。如今孝也出了,亲家母当及早为姑爷再择良眷啊。有人服侍着,月盈在那边也能安心……”
说着就眼眶微红。
然后还帮着张罗推荐了几家的姑娘。当然个个不是貌美,就是温柔,端良孝顺,性情才气,竟是各有说道。
当然家世么,几乎都是高门庶女,当然也有个别嫡的,只是门第就差些。
反正个顶个的,能让唐家压制着就是了。
但做为一个亲自给女婿选女人的丈母娘,人家唐夫人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武梁知道她是真的高兴。因为她虽然没能及时给四公主找个满意的小女婿,但太后没了呀,公主也得守孝呀,不能这么快就风光大嫁呀。所以程向腾这边虽然出了孝,但指婚公主什么的,且还不能够呢。
可是公主虽说守孝,但那都是过了热孝遮了人眼就算完的,还是要赶紧把女婿这头定下来呀才放心呀。
程老夫人笑着认真听唐夫人细说,不住点头附和,说待过完年节,就府时设宴,邀各家女眷过来赏春……唐夫人就一力表示会来相陪的,亲家母你可别忘了请我呀……
这和唐家明明相当的和谐呀。
所以说,不管珍妃起什么念头,那皇子争储什么的,毕竟现在离程家还远着呢。就算真争起来了,担心若败了程家逃不了干系有用吗?
虽然和她一介奴才不甚相干,但有小程熙在呢,她能不管不顾自己一个人逃开吗?自然还是得和程家共进退。
所以这事儿担心也没用。